無視亞瑟的濟達斯
  即使我們把內尼厄斯的記述當真,同意他筆錄下來的文章來源是斷簡殘篇的傳承、或口耳相傳的詩歌,但還是有一個難解之謎留了下來。那就是,為什麼濟達斯沒寫出貝當山的勝利者亞瑟的名字呢?在很久以前,對於這個問題倒是就有一個解釋了。蘭卡方的卡拉都克(Caradoc of Llancarfan),在他十二世紀初時所著的《聖濟達斯傳》中,提及亞瑟與後來被凱爾特教會當成聖者祭祀的濟達斯之間曾有仇隙。根據卡拉都克的說法,亞瑟殺了原本是不列塔尼(Brittany→Bretagne)王的濟達斯之弟,濟達斯強迫亞瑟懺悔。但是,說起這一類的聖人傳記,就算加入了傳承中的故事當素材,也往往會極力去美化主角。通常的原則是,懺悔的罪人地位越高,就越能表現出聖人的威望。無論如何,不論從哪方面來解釋濟達斯的年代,貝當山之戰的時間都與濟達斯寫作的時期有一段頗長的間隔。從這段間隔的長短來看,這場會戰中的英國無名指揮官與年代記的作者,怎麼看也不像能夠見到面的樣子。

  也許可以在其它方面找到更有力些的答案。想要在濟達斯的著作中找出間接提及與亞瑟相關的說法,或者用仇視的字眼來解釋的部份,是會徒勞無功的。因為濟達斯對於他寫作的目標人物的定位相當明確,採用了主觀的直述法來表達。所以那個答案應該是可以從濟達斯寫作時的執筆態度中找到吧。縱觀全篇,會發現他表現出懷念著已消逝的黃金時代,也就是對於羅馬的和平與正義緬懷不已。這絕不是指濟達斯在字句上動手腳弄成羅馬式的風格。但是另一方面,他幾乎在每頁上都很明顯地對不列顛的事物,特別是不列顛的支配者表現出輕蔑的態度。他以好戰及不虔誠的理由批評這個叫不列顛的國家本身,同時拿來與他心愛的羅馬人做比較。在他著作的最後部份,也就是所謂「書信」的部份,濟達斯開始了他最嚴苛的批判。「不列顛也有王,但他們全是暴君。也有執法者,但他們全是邪惡之徒(下略)」。在這後面,他還把他所熟知的五位不列顛王,在公私兩方面的惡德大肆批評。既然他的想法如此僵化,那麼難免會把敘述亞瑟的成功事跡當做是放鬆攻擊了。

  但是,縱觀全篇,他甚至連碰巧提及亞瑟都沒有,光是靠上述的理由,實在不足以當做他完全不提亞瑟的原因。而他之所以無法令我們滿足的原因,在他的序文中有提及。他所特別強調的是,「比起在戰場大有表現者的戰功,我更重視的是因怠惰而懶惰的民族事蹟」,所以,他是故意的。這番話是既適用於亞瑟,也同樣適用於安普洛修斯‧奧勒里安努斯的吧。這件事可以貼切地說明為何貝當山的事會記載得如此簡單。說得更清楚點,濟達斯在任何情況下都很少提及個人名字。我們所要面對的結論是,內尼厄斯指明了亞瑟就是那場關鍵戰役的勝利者,而濟達斯在支持或不支持這個說法的兩種選擇上,都無法幫上忙。




亞瑟的登場 困難的地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