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布瑞年代記》與《科倫巴傳》
  為了找出這個問題的答案,又必須把眼光轉向更之後的歷史證據上了。首先,要看的是收集修道院的記錄,整合出威爾斯史上重要年代的《坎布瑞年代記》[1]。在這個作者不詳的一覽表中,可以找到兩則相關項目。它們原本說不定是標註復活節日期的曆書,或是記載年表的備忘錄。現存的形式是從十一世紀後半時開始的,與亞瑟王相關的兩則如下所述。
  • 七二年 貝當山之戰,亞瑟在那裏連著三天三夜把主耶穌基督的十字架扛在雙肩上,然後不列顛人得勝。
  • 九三年 卡姆蘭(Camlann)之戰,亞瑟在那裏與莫德瑞一起倒下,不列顛與愛爾蘭都死了不少人。
  很遺憾的,由於這個年代設定的基礎太過模糊不清,因此無法確定它們在歷史上的確切年份。此外,雖然第二則採用了另外獨立的題材,不過關於貝當山之戰的短短敘述,來源應該還是從內尼厄斯的著作沒錯。其實有著相當巧妙的痕跡可以顯示出這個古老的記錄是「沒錯」的,並不是只有現存的手抄本與內尼厄斯的著作有密切的關係而已。在實際的文章中,還自作主張加入了內尼厄斯在第八場魁尼恩堡戰役中所留下的誇張記述。這類復活節年表的古老項目,在愛爾蘭的文獻中也可以找到。不過即使在那些例子中,記述也是非常簡潔的,幾乎無一例外,是屬於宗教性質的──比方說聖人或主教之死、法王的繼承──相對於這些,更可以顯現出那兩條關鍵性的記載,是屬於從仔細雕琢過的歷史性傳承中借用過來的。無論卡姆蘭這個第二則敘述的來源是什麼,它都成為了後世羅曼文學作家在潤色時取之不盡用之不絕的靈感泉源。亞瑟與莫德瑞的關係、「在西方最後的黃昏之戰」,這些令我們為亞瑟王故事之壯大而感動的瞬間、亞瑟王悲劇的種子,都是從這裏萌芽的。

  第二個節錄,是擁有歷史性證據的,在蘇格蘭與愛爾蘭的文獻中,還出現過更多的斷簡殘篇。最早提及與亞瑟這個人名的歷史文書,並不是內尼厄斯的著作,而是大約在七○○年時厄度南(Adomnan)所著的《科倫巴傳》(Life of Columba)。亞瑟在這本書中,以達利亞達王(Darliada)、加布萊之子艾丹(Aedan mac Gabrain)之子的身份登場。與被喚作密亞雀(Miathi)的部族作戰。Miathi來源不可考。由於他死的時候還年輕,父親也還在世,因此他並沒有當過國王。此外在愛爾蘭文獻與不列顛北部有關的記載中,也可以在相當早的時期中,就找到亞瑟這個名字被提及。

  對於這個證據,有兩種解釋。如果依照傳統,把亞瑟生存的時代定在五世紀末葉的話,那麼這些被提及的亞瑟之名,就像十九世紀初孩童們常用來倣傚的納爾遜提督之名一樣,是被當成一種英雄的圖騰,反映出亞瑟這個名字在那個時代所擁有的名氣。如果真是如此,就可以證明亞瑟是北方不列顛人的英雄──《高德汀》(The Gododdin)也可以證明這個論點──內尼厄斯採用的亞瑟事蹟來源,是與北方歷史有關的簡短敘述,而他自己再把貝當山的勝利附加上去。也就是說,可以推測出,把這兩件不相干的事牢牢聯繫在一起的人,正是內尼厄斯。還有另一種微小的可能性是,卡姆蘭(Camlann)一辭在威爾斯語中,以坎伯格蘭那(Camboglanna)之名而為人所知,可以確定它是指沿著羅馬軍所建城壁外圍建造的石壘(Birdoswald)。有越來越多的學者支持亞瑟是六世紀初的北方王子,貝當山之戰是後來才歸功給他的說法。即使不能對小地方一一詳加考證,但把一些小線索收集起來,這個論點也越來越具有可靠性。

  1. Annales Cambriae→Cambriae,拉丁文的威爾斯之意。



內尼厄斯的創作意圖 濟達斯與內尼厄斯的立場